首頁>託付館藏>醫者之聲
資訊分享

醫師簡介

【現任】

林口長庚醫院

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標靶藥物~~揮別過去治療肺腺癌的夢魘 【侯明模 醫師】

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肺癌為台灣癌症好發人數的第二位,死亡人數則居惡性腫瘤之冠,肺癌的早期大多無明顯症狀,等到出現咳嗽、胸悶、呼吸困難、骨頭疼痛等症狀時,往往已經是晚期肺癌,在標靶治療問世之前,即使積極接受治療,除了得面臨令人畏懼的化療過程,其治療效果也不盡理想,平均只能存活一年不到的時間。

 

所幸標靶藥物問世後,大幅改善肺腺癌治療的效果與過程,疾病控制率更可高達九成。患者透過基因檢測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標靶藥物,是目前的最新的治療模式,稱為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但是目前標靶藥物的療效,通常只能維持一段時間,隨後就會出現抗藥性,在這種狀態下,與癌細胞對抗時的第一線藥物選擇就顯得很重要了,其角色就像棒球比賽的先發投手,我們總期待能一開始就可以壓制對手,讓病人能快速緩解症狀並維持最長的效期,因此,第一線藥物往往是關係著治療成敗的關鍵。

 

針對表面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基因變異陽性反應的肺腺癌患者,目前已有標靶藥物可以對症治療,可逆與不可逆標靶藥物皆已被證實可延長整體存活期。此外,近期的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Asia)在新加坡發表全球第一個的比較性研究「LUX-Lung 7」,針對可逆或不可逆的標靶藥物來治療有表面生長因子接受體基因變異的非小細胞肺癌,其結果發現,兩種藥物的副作用很相近,但第一線使用不可逆標靶藥物的治療反應率比可逆的標靶藥物好,且不可逆標靶藥物也提供更長的疾病控制期。

 

日前一位年約62歲的林小姐,因咳嗽、呼吸困難、腹部脹痛等情形而前往醫院就診,經過一系列檢查後,確診罹患肺腺癌,且表面生長因子接受體有基因變異的情況,醫師選用了不可逆標靶藥物為第一線治療,此藥物為健保給付,並未加重她無法繼續工作的經濟缺口。開始治療前,醫療團隊與林小姐進行有效的雙向溝通,充分說明藥物的用法及其副作用的處理,治療期間,醫師根據服藥及副作用的實際狀況,漸漸調整出最適合該病患的用藥方式,歷經三週的治療後,呼吸困難及腹脹等症狀皆獲得顯著改善,而治療過程的副作用,如甲溝炎和皮膚疹,也在皮膚科醫師的協助下,局部的症狀很快的緩解,病人又可以重新經營美髮的工作,漸漸找回過去的生活。

 

癌症治療的過程中,如果腫瘤復發或惡化,不僅病患的臨床症狀加重,病患和家屬的心理壓力也隨之加劇,所以選擇一個治療效果最好的藥物來當第一線治療,是醫師的責任。而患者使用標靶藥物治療時,可能產生不同的副作用,有時患者會因嚴重的副作用而萌生放棄治療的念頭,因此,治療前除了有好的衛教外,剛開始治療時需較頻繁的回診,其目的就是要幫助病患處理藥物帶來的副作用,確保病患能持續接受治療,才有機會得到預期的效果。醫師提醒病患面對晚期肺癌時,除了親友的陪伴與鼓勵外,一定要保持正向的心態去面對,配合檢查與治療,更重要的是將藥物服用狀況與副作用的嚴重度,傳達給醫師與醫療團隊,讓醫師能夠調整藥物到您最合適的用法,如此,才能達到治療效果與兼顧生活品質的目標。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