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趨勢新知> 國際新聞

晚期肺癌二代藥 延長患者一年命瀏覽人數:3611 發表於 2014-01-26

國際頂級刊物《柳葉刀腫瘤學》1月15日上線發表吳一龍為第一作者的最新研究實踐成果。

 

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被《柳葉刀腫瘤學》聘為顧問  

中國醫生躋身世界肺癌研究治療第一梯隊

新年伊始,著名肺癌專家、廣東省人民醫院副院長吳一龍被國際頂級刊物《柳葉刀腫瘤學》聘為國際顧問委員會顧問委員,成為迄今腫瘤學第一位中國顧問委員,在世界肺癌研究領域發出“中國聲音”。吳一龍帶領團隊尋找到針對基因突變點治療的一代、二代藥物,其最新研究成果“阿法替尼與化療在一線治療亞洲有突發晚期肺腺癌的對照試驗”,已于1月15日在《柳葉刀腫瘤學》上線發表。

    

文/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郝黎、靳婷

 

 

 

變化:大氣污染導致中國肺腺癌佔比激增至六成

 

“在中國,每年新發肺癌超過60萬人,平均每隔30秒鐘,就有1個人死於肺癌。”吳一龍發現,近年來,廣東省人民醫院每年收治1500例新肺癌病人,其中60%是腺癌,這一比例在國內其他地區得到證實。

 

這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不同,當時中國肺癌病人以鱗癌為主,約佔40%,而腺癌為25%~30%。變化提示,在吸煙危害得到普遍認同後,中國因吸煙而導致肺鱗癌比例下降,而與大氣污染密切相關的肺腺癌大幅上升。

 

由於中國人口基數龐大,這一變化引起世衛組織注意,2013年10月17日,世衛正式公佈,大氣污染是肺癌致癌物,其危險程度等同於煙草。在此之前,世衛研究顯示,吸煙對肺癌的貢獻率達80%。

 

吳一龍介紹,中山、廣州等作為國家監測點,納入世衛發病統計,在廣東步入中等發達經濟水準前,肺癌的發病率為30/10萬,而目前已經接近50/10萬,從國際公認的中等發病水準,進入到高發水準。

   

 

 

突破:中國肺癌研究者找到85%的肺腺癌驅動基因

 

吳一龍近十年來見證著世界肺癌研究的重大突破,“最重大的莫過於找到每種肺癌的驅動基因”, 結合中國肺腺癌的異常進展,中國肺癌研究者找到了85%的肺腺癌驅動基因,吳一龍針對基因突變導致生癌,著力尋找有效藥物進行精準治療。

 

傳統放療結合藥物的療法,晚期肺腺癌患者總生存期約20.6個月。吳一龍帶領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中國香港地區、南韓、日本、新加坡、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的28個研究中心,首先探討出一代藥物厄洛替尼與化療間插療法,對於有EGFR基因突變的患者尤其有效,總生存期提升至歷史新高的31個月,有的患者達5~7年。

 

吳一龍為第一作者的“關於化療與厄洛替尼間插結合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對照試驗”研究論文,于2013年7月在國際頂級刊物《柳葉刀腫瘤學》發表。

    

 

 

治療:40%的中國肺腺癌患者可使用二代藥

 

僅僅在7個月後的2014年1月15日,《柳葉刀腫瘤學》再次線上發表“阿法替尼與化療在一線治療亞洲有突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對照試驗”研究論文,從而使吳一龍團隊的晚期肺癌二代藥,實現改變全球臨床實踐。

    

吳一龍介紹,二代藥阿法替尼同樣針對表皮因子受體,抑制驅動基因突變,從而治療晚期肺腺癌。不過,一代藥因為抑制後會自動脫離,療效可逆;而二代藥阿法替尼則是貼上後就嵌死,療效更久,可稱“不可逆”。

    

“二代藥有三大改進: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患者,可獲比一代藥延長患者中位生存期8~9個月的基礎上,再延長2個月生存期;少見基因突變而一代藥無效的患者,二代藥有效;一代藥失效後,患者再服二代藥,仍有成效。”

    

吳一龍說,目前EGFR基因的突變點已經找到28個,中國肺腺癌85%找到了驅動基因,當中54%針對驅動基因找到了抑制藥物,也就是說,40%左右的中國肺腺癌患者可使用二代藥物。

   

由於中外基因差異,歐洲、美國等晚期肺腺癌患者,10%可使用二代藥阿法替尼,獲得提升11~13個月的生存期。美國FDA,已經批准二代藥阿法替尼在臨床使用。

    

 

 

應用:預計二代藥今年底可在中國大陸上市

    

美國臨床已經應用,那麼中國的患者何時能用上二代藥?

    

吳一龍介紹,相關工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在成果公佈後,已經向中國CFDA申請應用,預計今年底即可上市。“過去我們的新藥總是比歐美晚應用3~5年,現在真的很快了,這是巨大的進步。”

   

據了解,研究團隊也正在與生產藥廠談判,盡力降低國內價格,最好的結果是不超過一代藥特羅凱(厄洛替尼)。吳一龍最大的希望是二代藥能與醫保成功結合,這方面廣州有很好的成功經驗,目前部分大醫院對特羅凱的使用已經可由醫保覆蓋。

    

 

 

心聲:在肺癌研究上發出“中國聲音”,我很珍惜

    

事實上,二代藥物的研究已經持續4年,在36個全球多個中心進行,篩選出910名患者,364名患者參與。

    

據了解,吳一龍團隊2013年在美國一次腫瘤學大會上初次披露二代藥成果,《柳葉刀腫瘤學》主編主動約稿,2013年11月投稿後,經過多次反饋、回復答疑,最終發表。

  

2013年7月、2014年1月,廣東醫生的晚期肺癌治療研究成果兩次發表于國際頂尖腫瘤學刊物,改變全球臨床實踐和肺癌診療指南,“這意味著中國臨床醫生的研究實踐,已經站到了國際同一水準上,不再跟隨其後。”吳一龍說。

    

由於在肺癌研究領域的成果顯著,2014年,吳一龍被《柳葉刀腫瘤學》正式聘請為國際顧問委員會的顧問委員,也是迄今腫瘤學第一位中國顧問委員,中國醫生躋身世界肺癌研究治療第一梯隊。吳一龍坦言:“雖然無報酬,只有付出,但可以在研究方向等方面發出‘中國聲音’,我很珍惜!”

   

已經越來越多像吳一龍這樣的中國醫生在全球科研機構擔任職位,在專業前沿佔據席位。比如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就有3名研究者在國際肺癌協會/學會上擔任職位,與他們一起,為中國肺癌研究贏得國際聲譽的,還有省內、北京、上海各1名醫學專家。

    

 

 

提醒:肺腺癌更應注重早期發現

   

大氣污染導致中國肺腺癌佔比達60%,那麼,戴口罩、使用空氣凈化器、霧霾天儘量不開窗等個人防護措施有效嗎?吳一龍個人認為,這些措施對於預防肺腺癌作用可謂微小,最有效的還是政府層面進行的社會治理,而且可能需要10~20年才見效果。

   

 “我們這一代,正處於生態與健康危急關頭,更應注重的是早期發現。”吳一龍解釋,肺腺癌早期多無症狀,但通過低劑量螺旋CT,就可發現1釐米以下的腫瘤,“這時可謂治愈率100%”。因此,根據中國國情,吳一龍建議,45歲以上人群,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最好每年做1次低劑量螺旋CT,“每次花費僅400元左右,作為保健計劃比較合算”。

    

 

 

知多D:肺腺癌

   

肺腺癌是肺癌的一種,屬於非小細胞癌。起源於支氣管粘膜上皮,少數起源於大支氣管的黏液腺。發病率比鱗癌和未分化癌低,發病年齡較小,女性相對多見。多數腺癌起源於較小的支氣管,為周圍型肺癌。早期一般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往往在胸部 X 線檢查時被發現。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腫塊,一般生長較慢,但有時早期即發生血行轉移。淋巴轉移則發生較晚。

 

 

2014年01月24日 09:49 來源:廣州日報

資料來源: 中國新聞網 http://big5.chinanews.com:89/jk/2014/01-24/5775945.shtml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