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趨勢新知> 國際新聞

癌症發病率走高專家:肯定與空氣污染有關瀏覽人數:3280 發表於 2014-07-09

環境和大氣污染、生活方式與習慣等多種因素導致了癌症發病率逐年升高。請關注——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譜也發生了變化,癌症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那麼,近年來,癌症發病率的逐步提升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空氣污染有關係

 

北京市衛計委公佈的2013年度健康白皮書顯示,北京市男性惡性腫瘤新發病例中肺癌居第一位,其次為結直腸癌、肝癌、胃癌和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居第一位,其次為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和子宮體癌。

這樣幾種癌症的排列與國外是否具有共性呢?

  

美國密歇根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博士、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內科劉醫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國外一般來說,男性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居首位。男女肺癌都是第二位。不過癌症死亡率是肺癌居首,男女都是。”

 

那麼,北京男性癌症新發病例中肺癌居首是否與近年來的霧霾天有關呢?

“霧霾可能是一個因素,北京其實是灰霾天,裏面有好幾百種物質,情況很復雜,還有待研究。室內空氣污染、抽煙等也是一個因素。”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國際腫瘤基因組研究協作聯盟(ICGC)科學技術執行委員會委員,中國腫瘤基因組協作聯盟秘書長呂有勇表示。

 

劉醫生認為“北京肺癌病例較多肯定跟大氣污染有關,但是跟霧霾的關係,我不是很確定。”

呂有勇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自己汽車頂上的塵土洗下來,沉澱、晾幹,用天平稱重,有7.12克。“北京號稱有600萬輛車,每個車上有這點塵土,在路上跑,揚起來的灰就有約4200公斤。且不說別的地方揚起來的塵埃有多少。北京的房子很多都是平頂,一刮風,沉積在房頂上的塵埃就揚起來。”

除了灰霾,呂有勇認為,餐飲油煙也值得引起重視。“北京這麼大的城市,千家萬戶做飯,那麼多餐飲企業,油煙都是直接排放到空氣裏,這也是比較嚴重的問題。”

 

“在這種空氣質量條件下,我們機體的正常生理狀態自然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比如我在北京時就經常感覺睡不醒,但到空氣含氧量高的新疆、雲南、內蒙等地,只需睡4—5個小時,第二天都很清醒。”呂有勇舉例說。機體狀態差就會導致免疫力降低,與之而來的就是疾病來襲。

 

 

生活方式需改進

 

在惡性腫瘤發病率持續上升的背後,此次健康白皮書也顯示出了北京居民日常不良生活方式帶來的健康問題。調查顯示,在日常進食中,北京居民仍然呈現出肉類攝入多而含微量元素更多的魚蝦攝入少的形勢。

呂有勇介紹說:“腫瘤的發生60%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環境污染導致癌症的高發是可以確定的。另外,40%是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導致的。原則上講,包括腫瘤在內的慢性病與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和高鹽的飲食有關,如食物結構中紅肉的比率越高,得癌症的風險可能越大。高溫油炸的飲食習慣和過熱的食物和茶都有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風險。還有國人普遍缺少鍛煉,加上前些年鍛煉器材少和場地的不足,這些年有所改善,但也還遠遠不夠。”

 

“癌症發生率的確和生活方式有關。其中最顯著的是煙酒。吸煙顯著提高肺癌、咽喉癌、食道癌、鼻癌、胰腺癌、膀胱癌發生率。酒則會提高食道癌、胃癌、肝癌的發生率。其他的如多性伴導致的HPV、HIV感染也會導致宮頸癌、肛門癌。其他化學試劑也會導致一些血液係統癌症和膀胱癌。”劉醫生補充道。

呂有勇建議,公眾要從各個角度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首先要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少吃肉,多吃穀物和蔬菜水果;然後要多運動,少些靜態時間;還有要釋放過度的心理壓力。

  

 

建立預防體係很重要

 

呂有勇坦言,霧霾等環境污染問題是發達國家許多城市都發生過的情況,治理需要好幾十年時間。而目前對於癌症而言,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學合理的預防體係和措施並不斷推廣普及相關的科學知識,降低發病風險,提高早診率和實現個體化的綜合治療。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今年2月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強調,僅僅依靠治療並無法有效遏制全球癌症危機的蔓延,預防才是癌症控制行動最具成本效益的長期戰略。

該報告的作者之一、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斯圖爾特教授表示,我們有必要在全球、地區以及國家層面出臺旨在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政策和行動,通過抑制風險因素來有效應對癌症流行。適當立法能夠鼓勵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護民眾免遭工作場所危險物以及環境污染物的影響,更加有效地使癌症病人得到早期確診和治療,幫助加強有關癌症防治知識的宣傳和普及,並係統性地增加各級政府對癌症科研工作的支持和投資。

 

“國際上已經確定,對腫瘤來講,預防性治療最重要,對於已經發生的腫瘤,倡導個性化治療,希望具有更好的療效。另外,需要加強科學研究,找到癌症發病的原因,從而找到更好的防治方法。需要採取比較積極的措施,預防、早診,也希望政府和民眾更多支持癌症的預防體係的建立。”呂有勇說。

 

 

科技日報 2014年07月03日

資料來源: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4-07/03/c_1111437078.htm

返回列表